文件资料

163am银河线路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任务分解2024-05-22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各学院、各部门要根据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学校审核评估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明确主体责任,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狠抓落实,既要保证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又要保证在评估建设上的精力投入,悟透评估文件和工作要求,写实写细评估材料,认真准备教学档案和支撑材料,凝心聚力共同做好迎评促建工作。

本次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我校按第二类第1种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审核重点中的定性指标78项,定量指标46项。定性指标需按对应指标要求将我校上一轮审核评估后该项指标进行的改革及现状进行描述。定量指标需将我校近三年相应指标数据值填报,且该项数据值应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算法和数值一致。按照指标体系和各单位职能职责,现将工作任务分解如下:

1.各学院开展评建工作,对照指标体系并根据上一轮审核评估整改措施和成效撰写学院自评报告,完成状态数据填报和上一轮审核评估以来尤其是2021年以来所有教学材料的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准备支撑材料等评估材料并做好明细和归档。

2.各部门落实完成牵头和负责的审核项目、审核要素的建设,对照指标体系采取必要措施补齐短板,按分工撰写各自部分的学校自评报告,准备与自评报告、评估指标体系相匹配的支撑材料作为自评报告的佐证。相应支撑材料目录具体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1-2025年)工作指南》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163am银河线路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任务分解表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审核重点

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1.1党的领导

1.1.1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

1.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总结所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党的全面领导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政办公室

发展规划处、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

1.1.2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情况

1.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党委会要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总结学校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如何体现,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总结学校全面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学校党委会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的情况。

党政办公室

发展规划处、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


1.2思政教育

1.2.1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1.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总结采取的举措及实施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精神,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成效,总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情况和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等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经验,挖掘特色和亮点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委宣传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学生就业处、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


1.2.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按要求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

【必选】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1:350

【必选】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1:100

【必选】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

【必选】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

1.学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在教师培育、选拨、使用等各环节各方面做好做实。总结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经验,挖掘特色和亮点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组织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版)》(教社科〔20212

2.切实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印发<习近平总书记教育论述讲义>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进、集中讲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覆盖全体大学生;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必修教材,深入讲解、系统掌握。总结学校采取的举措及实施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委宣传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各学院


3.按照《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1:350。统计思政课专任教师数量是否达标,提出持续改进工作措施。

4.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1:100。统计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数量是否达标,提出持续改进工作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组织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5.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元,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元。统计学校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是否达标,按照达标要求做好经费预算,确保经费达标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财务处

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处)


1.2.3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1.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精神,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总结采取的举措及成效(包括经费投入、教师进修培养、激励机制等),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


1.2.4 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1.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教师〔201817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教党〔202179号)等文件要求,学校要建立教师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理的机制以及相关规定,该机制运行有效,该规定执行严格。统计教师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情况,总结处理负面问题情况的做法。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党委巡查办公室、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负面清单指标增设教师、学生、教材选用等“红线”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并妥当处置。

2.学校要建立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理的机制以及相关规定,该机制运行有效,该规定执行严格。统计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情况,总结处理负面问题情况的做法。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党委巡查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1.3本科地位

1.3.1 “以本为本”落实情况,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形成情况

1.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校长要主抓本科教育、二级学院院长要负责将本科教育落到实处。总结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本科教育方面采取的举措和实施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政办公室

发展规划处、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各学院


1.3.2 “四个回归”的实现情况,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1.学校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总结学校落实“四个回归”、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读书、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


1.3.3 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的机制建设情况

【必选】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

【必选】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


【必选】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

【必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学校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建立有效的实施保障措施,领导精力、经费安排、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等都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八个首先”:一是领导注意力首先在本科聚焦,二是教师精力首先在本科集中,三是学校资源首先在本科配置,四是教学条件和教学工具首先满足本科需要,五是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首先在本科创新,六是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首先在本科显现,七是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首先在本科实践,八是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在本科确立。总结学校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所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包括经费安排、资源配置、教师引进、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机制体制建设,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保障处、资产管理处、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各学院


2.学校须在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等方面达到国家对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统计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比例等数据,梳理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的相关制度,总结经验做法,根据数据情况和指标体系要求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经费逐年增长。

财务处

教务处、各学院

参见《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定量指标释义及计算方法》《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 号)。

3.学校须在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比例等方面达到国家对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10%。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 1 亿元的高校,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 1000 万元,该项指标即为合格。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综合院校≥5000/生。统计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根据数据情况和指标体系要求制定科研仪器经费投入计划及购买计划,确保该值逐年增长。

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

资产管理处、财务处、各学院

参见《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定量指标释义及计算方法》《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 号)。

1.3.4 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年度考核中的比重情况

1.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落实“以本为本”,紧紧围绕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开展工作。除教学管理部门外的职能部门,要把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总结梳理围绕教学中心地位开展服务工作情况,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委组织部

各职能部门


2.学校要将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纳人对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年度考核中,要将本科教育教学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点。总结梳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各单位年度考核和教师年度考核中的占比和要求的相关制度文件,梳理保障激励教师精力投入本科教学的相关制度文件,总结经验做法,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教务处、各学院


2.培养过程

2.1培养方案

2.1.1 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

1.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培养过程的“蓝图”。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要教学环节及其安排等。培养目标既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又是教学实施的终点。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它应具备合理性;作为教学实施的终点,它应证明能够达成。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围绕审核重点的定性标准,总结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培养方案强化理论基础、突出科教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做法,阐述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间的契合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2.1.2 培养方案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体现产出导向理念情况

【必选】学生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学分

【必选】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学时

1.专业培养方案应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要求,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政治思想道德、业务知识能力等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专业的学制、授予学位、参考总学时或学分要求等。培养方案要体现产出导向理念,首先要保持培养目标合理性,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再根据毕业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据此建立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以及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总结培养方案是否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国家标准(基本标准)要求、是否融入行业标准(特色标准)、是否体现学校定位(个性化标准),培养方案是否体现了产出导向理念(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按照《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生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学分。统计该项达标情况,总结经验做法,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3.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学时。对照审核重点查找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做法,查找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务处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学院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设置48学时的劳动教育课程,其中包括32学时的理论课程和为期1周的实践课程(生活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社会志愿实践)。

B 2.1.3

B1 培养方案强化理论基础、突出科教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情况

1.专业培养方案要突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审制度,确保培养方案得到全面落实;应将培养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保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教学要求。对照审核重点查找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做法,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各学院


2.2专业建设

B 2.2.1

B1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必选】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近三年新增专业数

【可选】近三年停招专业数

1.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以及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等,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得以落实。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要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相契合。总结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学校深化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阐述如何围绕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建设专业、调整专业,统计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近三年新增专业数和停招专业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B 2.2.2

B1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情况

1.学校要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重点围绕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建设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学科优势,保证教学资源充足,教学质量有保障,发展态势好。总结学校深化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情况,阐述如何围绕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建设专业、调整专业,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2.2.3 学校通过主辅修、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等举措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

1.学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特色优势,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开设微专业、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根据兴趣修读微专业、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学校要制定微专业、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土学位课程体系、学分标准,建立健全与主辅修、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制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与资源配置、 管理制度联动机制。总结学校通过主辅修培养的制度建设和举措,辅修学生数量及培养质等情况,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各学院


2.3实践教学

2.3.1 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必选】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

【必选】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工程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数

1.创新人才培养知识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高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改革,增强实践育人效果。围绕审核重点逐项总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做法,学校与科研院所共建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情况,挖掘特色与亮点,梳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措施进行整改。

2.按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统计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工程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务处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各学院


B 2.3.2

B1 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

1.学校要积极推动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切实加强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总结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采取的举措,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

教务处

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各学院

B 2.3.3

B1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教师专业实践、科研课题情况及完成质量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1.学校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来自教师专业实践和科研课题。总结学校加强毕业论文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占比,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

教务处

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各学院


2.4课堂教学

2.4.1 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

1.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校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动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促进教与学 、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推进教学内容及考试评价方法改革,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总结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各学院


2.4.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情况

1.学校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因课制宜实施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推广小班化、探究式、混合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加强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总结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各学院


2.4.3 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情况,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教材情况;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对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

【必选】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的比例

【可选】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

1.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党委对教材工作负总责,成立教材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专门工作部门,牢牢把握党对教材建设的领导权。健全校内教材管理制度,负责教材规划、编写、审核、选用等,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教材,实施“凡编必审、凡选必审”。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加强教材全过程管理,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严格把关,及时发现和处理教材选用工作出现的负面问题。总结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的比例、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通过必选定量指标达标情况阐述学校的成绩、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党委宣传部、各学院


K 2.5卓越培养

K 2.5.1

K1 科教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可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生数

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学校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积极推进科教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总结学校推进科教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及其实践效果,挖掘特色亮点,提出改进措施。

2.统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生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务处

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各学院


K 2.5.2 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情况

【必选】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的课程数

1.学校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从而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 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避免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的随意化、碎片化。总结学校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思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结构的优化情况以及课程建设规划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学校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的课程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并进行整改。

教务处

各学院


K 2.5.3 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

1.学校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时代人才培养的的新要求,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培养卓越人才。总结“四新”建设以及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经验举措及实施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发展规划处、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各学院


K 2.5.4 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1.学校要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建设力度,获批批国家级和省级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总结学校推动一流专业建设的经验做法及实施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各学院


K 2.5.5 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1.学校要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总结学校推动一流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及实施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各学院


K 2.5.6 优秀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

1.学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广大教师不断编写出版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总结学校推出优秀建材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各学院


2.6创新创业教育

2.6.1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1.学校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多部门协作,建立起有效运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加大各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力度,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和平台建设情况,包括科研基地向大学生开放情况、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等,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学生就业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学院


2.6.2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

1.学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让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总结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面向全体学生所开展的因材施教、强化创新实践情况、推动举措与实施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学生就业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学院


2.6.3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必选】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

【必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

【可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1.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总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情况,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梳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进行整改。

教务处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学生就业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学院

1.省级学科竞赛项目包括“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程序设计、多媒体作品设计、财会信息化、电子商务、“CCTV” 杯英语演讲比赛、、工业设计竞赛、生命科学竞赛等竞赛项目。

2.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人次数(面)、项目数(量)、等次(质)。

3.教学资源与利用

3.2资源建设

B 3.2.1

B1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情况

1.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所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包括教材、课程资源库、案例库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软”基础。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成一批优秀课程资源,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辅助教学资源。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着力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开放共享,促进慕课等优质资源平台的发展,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鼓励学生多形式学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形成支持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新环境。总结学校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开放共享采取举措及取得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各学院


B 3.2.2

B1 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的高水平教材建设举措与成效

1.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材研究和高水平教材建设。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学校要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编写高水平教材,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总结学校教材建设采取举措及取得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各学院

K 3.2.3

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

1.学校应积极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借助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建设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建设,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开放式学习和泛在学习。总结学校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推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采取举措及取得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后勤保障处、各学院


K 3.2.4

K1 学科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

1.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着力促进学科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验项目。总结学校开拓和有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采取举措及取得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发展规划处、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各学院


4.教师队伍

4.1师德师风

4.1.1 保障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学校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精神,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总结学校教师评价标准的建设情况,师德师风要求体现在学校政策文件中情况,特别是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第一标准的情况,将师德考核标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措施与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严格师德考核,注重运用师德考核结果。

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须接受师德师风专题培训,达到一定学时、考核合格方可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并上岗任教。

4.1.2 教师在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的情况

1.广大教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标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总结学校促进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的制度、举措与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宣传部、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4.2教学能力

B 4.2.1

B1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能力

1.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很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科研融入教学,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科研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结专任教师的专业、教学和科研能力情况,以及满足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情况,说明教师能否很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4.2.2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

1.学校要因校制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训,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总结学校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举措及成效,包括教师培训,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教务处、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


4.3教学投入

4.3.1 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

【必选】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必选】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

1.学校要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必须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应建立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制度,特别是引导教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并认真落实。总结学校在推动高水平教师投入本科教育教学、推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方面所采取的激励措施与约束机制及实施效果,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进行整改。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教务处、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 ﹝20182)“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

2.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 ﹝20198)“严格课程管理, 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及“三个不合格” 。

4.3.2 教师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及成效

【必选】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1.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教师教学奖励制度,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总结教师特别是教授、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包括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实际情况,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进行整改。

教务处

发展规划处、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

4.4教师发展

4.4.1 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1.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切实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且举措得力、成效显著。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教材,广大教师要参悟透、领会准、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总结学校制定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培训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教师培训是否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是否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以及学校重视并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各学院


4.4.2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与成效

【必选】设有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本校教师的比例

1.学校要通过设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强化教研室等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教研室教学研究制度等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供培训、专业服务、技术支持保障,且举措得力、成效显著。学校要特别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培养培训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总结学校重视教师教学发展与培训,在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或教学团队)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设有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本校教师的比例,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进行整改。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组织部、教务处、研究生院、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


B 4.4.3

B1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政策措施

1.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老教授“传帮带”作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学校要通过鼓励教师承担国家项目及行业企业实际课题,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总结学校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制定的政策、实施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各学院


B 4.4.4

B1 教师队伍分类管理与建设情况

1.学校实行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总结学校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的办法和措施,以及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采取的措施,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各学院


K 4.4.5 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情况

1.学校要创造良好条件,鼓励教师赴国()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等,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总结学校鼓励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实施情况和效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各学院


5.学生发展

5.1理想信念

5.1.1 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

1.学校要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修养的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学生理想信念坚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总结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提高品德修养方面的举措及成效,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情况,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党委宣传部、团委、各学院


5.1.2 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

1.学风是学校学生群体或个人在对知识、能力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和行为,是学生内在学习态度和外在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学风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为国家发展,为追求真理而勤奋学习、奋发图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结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举措和成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为国家发展,为追求真理而勤奋学习、奋发图强的情况,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党委宣传部、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5.2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B 5.2.1

B1 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面和创新能力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1.学校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成效显著。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学生表现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全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结学校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基础理论、知识面和创新能力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情况,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通过自选定量指标及常模数据比较情况,阐述学校的优势与成绩、做法与经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进行整改。

教务处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学院


5.2.2 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必选】体质测试达标率

1.学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关政策文件精神,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深入开展通识教育,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总结学校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通过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达成情况、自选定量指标及常模数据比较情况,阐述学校的优势与成绩、做法与经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进行整改。

教务处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体育学院、各学院

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 ﹝20192号)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精神。

5.2.3 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

【可选】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1.学校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重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励;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加志愿服务,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各项能力。总结学校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所开展的社团活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以及取得的育人效果,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通过学生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比例及常模数据比较情况,阐述学校的优势与成绩、做法与经验,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团委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体育学院、各学院


K 5.3国际

视野

K 5.3.1 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情况

1.学校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培养,支持中外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总结学校主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等的具体做法、采取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以及学校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举措及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情况,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各学院


K 5.3.2 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培育和输出共享情况

1.学校要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培育和输出共享,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总结学校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的情况,吸收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教材、网络课程、专业设计软件等)及输出共享情况,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各学院


K 5.3.3 学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情况

【可选】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

1.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境)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开拓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总结学校鼓励学生赴国(境)外高校开展合作研究的激励政策及提供的国(境)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及实施效果,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情况及常模数据比较情况,阐述学校的优势与成绩、做法与经验,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各学院


5.4支持服务

5.4.1 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情况

1.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本。学校应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和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工作。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通知》(教党函﹝201934号)要求,着力发挥教师在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学业引路、行为教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总结学校推动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举措及效果,包括参与面、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挖掘特色亮点,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学生就业处、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5.4.2 学校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情况

【必选】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1:200

【必选】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1:4000且至少2

【必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1:500

1.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配备专门教师,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开展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确保不因贫困而辍学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满足要求。总结学校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及场地设施建立情况,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健康心理咨询的开展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等,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统计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进行整改。

3.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统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进行整改。

4.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统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不足,进行整改。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学生就业处、团委、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5.4.3 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度、双学士学位制度建设情况

1.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开展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学习,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总结学校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的具体措施和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开展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专业学习情况及其学生受益面等,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各学院


K 5.4.4 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1.学校尊重每个学生,积极探索评价模式改革,不仅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后产出,更看重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增长;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总结学校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增长情况,学校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学生就业处、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6.质量保障

6.1质量管理

6.1.1 学校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1.质量管理是指挥和控制学校教学的协调活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验实践、毕业设计等)的质量标准;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各类管理文件齐全并能够严格执行;学校应设有质量保障机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质量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总结学习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文件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学校质量保障机构设置及质量监控、督导队伍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教学督导室、各学院


6.1.2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情况

1.学校应加强考试管理,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严格考试纪律和要求,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严把毕业出口关,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总结学校加强考风建设,出台的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的制度文件及执行情况,学校加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情况,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严把毕业出口关等情况,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研究生院、各学院


6.2质量改进

6.2.1 学校内部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及接受外部评估(含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等)情况

1.质量改进是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不断完善,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学校应建立内部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评教、评学以及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工作;同时要积极接受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第三方的外部评估,包括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等。总结学校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建设及运行情况,包括定期开展的评教、评学以及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学校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第三方组织的教学评估,包括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等情况,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职能部门、各学院


6.2.2 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与改进效果

1.学校要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并持续运行,通过定期的校内自评和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第三方的外部评估,以及多途径听取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见等,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制定纠正与改进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并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质量改进取得显著成效。总结学校建立的质量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机制及运行情况,学校对内部、外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纠正与改进方案和措施,对教学质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配备资源,并制定改进措施及落实效果,质量改进取得的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职能部门、各学院


6.3质量文化

6.3.1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

1.学校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学校要构建自觉、自省、 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总结学校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情况,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措施与取得成效,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职能部门、各学院


6.3.2 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及年度质量报告

1.学校要建立定期的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完善质量信息向社会公开专栏,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公开的信息包括招生情况、教师队伍与教学条件、学生就业情况等,每年要及时向社会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学校信息公开工作要做到内容真实、准确、及时和全面。总结学校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挖掘亮点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政办公室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学生就业处


7.教学

成效

7.1达成度

7.1.1 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1.达成度即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重点是关注毕业生毕业后的实际表现与培养目标要求是否吻合,即目标的实现情况;培养效果达成情况的评价重点是关注毕业生毕业时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总结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方面的制度、举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方法、评价重点以及评价的结论,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学生就业处、各学院


7.1.2 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情况及跟踪评价结果

1.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并持续跟踪评价。通过举证对用人单位以及相关各方的调查情况、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状况及其适应岗位的情况,证明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达到了学校既定目标要求。梳理学校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及实施情况,近三年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学生就业处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7.2适应度

7.2.1 学校本科生源状况

1.适应度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招生是人才培养的入口,持续向好的生源质量表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适应度高。对学校近三年本科生生源数量、质量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查找生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各学院


B 7.2.2

B1 毕业生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情况

【可选】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

【可选】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1.毕业生是人才培养的出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情况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和被社会的认可度。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着重考察毕业生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情况。梳理学校近三年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分析毕业生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分析存在的短板、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通过必选定量指标达成情况、自选定量指标及常模数据比较情况,阐述学校的优势与成绩、做法与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学生就业处

教务处、各学院


7.3保障度

7.3.1 教学经费以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艺术场馆等资源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必选】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必选】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1.保障度即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资源是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国家对此有基本的底线要求。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图书馆、网络、体育场馆、艺术场馆、实验室及其教学仪器设备、实践基地等。分析学校近三年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艺术场馆等教学资源是否满足标准和教学所需,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生均本科实习经费,通过必选定量指标达成情况、自选定量指标及常模数据比较情况,阐述学校的优势与成绩、做法与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发展规划处、财务处

教务处、后勤保障处、图书馆、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团委、体育学院

1.实习经费支出指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的总值。

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生均本科实习经费50/生天。

7.3.2 教师的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

【必选】生师比

【必选】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0%

1.教师数量、结构、教学科研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和教学资源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分析审核重点中所列教师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情况及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统计生师比和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通过必选定量指标达成情况、自选定量指标及常模数据比较情况,阐述学校的优势与成绩、做法与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各学院

1.生师比合格为18: 1,限制招生指标为22: 1

2.专任教师总数=本校专任教师数+本学年聘请校外教师数*0.5;其中校外教师须承担本校教学任务、有聘用合同,聘请校外教师折算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1/4

7.4有效度

7.4.1 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情况

1.有效度即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明确了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要求及监控措施,人才培养各环节平稳有序,质量有保障。总结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运行、持续改进和提升等制度和措施有效运行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7.4.2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持续提升情况

1.学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机制。针对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和质量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制定纠正与改进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并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总结学校针对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和质量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持续改进情况,分析比较学校近三年人才培养核心数据的变化态势,判别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持续提升的效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务处

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各职能部门、各学院


7.4.3 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1.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经验和显著成效。列举近五年专业领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十个优秀毕业生案例,并总结培养经验。

学生就业处

国内合作办公室


7.5满意度

7.5.1 学生(毕业生与在校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1.满意度即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校要定期开展在校生和毕业生座谈会成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梳理学校开展对在校生和毕业生对自己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调查情况及结论,总结亮点和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学生就业处、团委、教务处


7.5.2 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1.教师站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深切体会。学校要建立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梳理学校开展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情况及结论,总结亮点和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人才服务与发展中心、教务处、各学院


7.5.3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1.学校要建立对社会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机制,定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进行持续改进。总结学校组织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情况及调查报告结论,总结亮点和特色,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产生根源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学生就业处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注:1.二级指标和审核重点包括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

——“统一必选项”无特殊标识,所有高校必须选择;

——“类型必选项”标识“B”,我校是选择第二类第一种的高校,统一选择“B1”

——“特色可选项”标识“K”,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主选择,我校原则上与“K1”选项对应;

——“首评限选项”标识“X”,我校不用选择。

2.审核重点中定量指标的具体要求可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其中,【必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必须选择;【可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至少8项。

3.所有我校选择指标均需查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整改;积累、收集、整理相应的支撑材料。

4.每一审核重点均由牵头单位负责建设和撰写自评报告,配合单位负责本单位承担的建设任务并给牵头单位提供自评报告素材。




关闭